咱们先说说声音是咋来的。任何东西一振动,就能发出声音。比如你说话,那是嗓子里的声带在抖;你敲桌子,那是桌子在振动。它们一抖,就会带动周围的空气也跟着“哆嗦”,这一圈圈的“空气哆嗦”就是声波,也就是我们说的声音了。
声音得靠东西来传播:
空气是最常见的“快递员”。但你在水里听岸上人说话,是不是又闷又糊?这说明水这个“快递员”送声音的方式和空气不一样。
木头、墙这些固体也能传声,你趴桌上听,声音更清楚。 最绝的是在太空,那儿几乎是空的,没“快递员”,所以就算旁边星球爆炸了,你也啥
都听不见,死寂一片。
我们的耳朵就像一套高级音响 你的耳朵可是个精密设备,分三部分合作: 外耳(收集声音):就是你看得见的那个“扇风耳”(耳廓),它负责把周围的声音抓进来,聚到一起,像个小喇叭一样,送进耳朵眼(耳道),去敲击鼓膜。 中耳(传递振动):鼓膜就是一层薄薄的皮,声音一敲它就抖。它一抖,就连着后面三块人体最小的骨头(听小骨:锤骨、砧骨、镫骨),像一套杠杆一样,把振动放大、传进去。 内耳(转换信号):最核心的部分叫耳蜗,长得像个蜗牛壳。里面全是液体和密密麻麻的毛细胞。振动传到这里变成液体的波动,毛细胞就像水草一样跟着摇,这一摇就把物理振动变成了生物电信号,最后通过听神经这个“电线”报告给大脑。大脑再一解读:“哦!原来是这首歌!”——于是你就听见了。
耳朵坏了是哪儿出问题了? 这套系统很精密,但也容易坏: 毛细胞最娇气!长时间戴耳机开巨大音量,或者老在KTV、工地待着,持续的高频噪音就像一场“地震”,会把毛细胞给震倒、震死。关键是,这玩意儿死一个少一个,目前没法复活! 所以 noise-induced hearing loss (噪音性听力损失) 是最常见又不可逆的。 鼓膜和听小骨怕冲击:比如突然来个爆炸声,可能直接把鼓膜震破,或者让听小骨脱位,传导就中断了。
出了问题有啥表现? 如果你老是听不清别人说话,需要别人重复,但自己觉得声音不小,那可能是外耳道被耳屎(耵聍)堵住了,清理一下就好。 如果是老人家听得到声音但听不清内容,尤其是听不清电话、分不清“四”和“十”,那很可能是内耳的毛细胞(尤其是处理高频的)老化受损了,或者听觉神经通路不灵光了。这就需要去医院做专业的听力检查才能判断。 怎么保护我们的耳朵? 知道了原理,保护起来就很简单了! 音量别开太大! 用耳机遵守“60-60原则”:音量不超过60%,连续听不超过60分钟。 远离噪音! 遇到放鞭炮、电钻、音乐节这种场合,要么离远点,要么乖乖戴上防噪音耳塞或者降噪耳机。降噪耳机原理超酷,是发出一个反向声波把噪音给“抵消”掉。 及时就医! 感觉听力下降、耳朵嗡嗡响(耳鸣),别拖着,赶紧去看医生。如果是中耳的问题(如鼓膜穿孔、中耳炎)可能还能治好。内耳毛细胞死光了就晚了。 科技来帮忙! 万一听力损失严重,还有助听器和人工耳蜗这种黑科技。人工耳蜗更厉害,它直接绕过坏死的毛细胞,自己产生电信号去刺激听神经,让聋人重新听到声音。 总之,听力这东西,失去以后才知道珍贵。咱们从现在开始,好好爱护它吧!